人民日報點贊泉州古城保護 重點提到晉江這個地方
近日,
泉州登上了《 人民日報 》第 05 版,
古城保護受到人民日報高度評價!
該報道重點提到了晉江梧林
↓↓↓

留人、留形、留神韻,見人、見物、見生活——
“老泉州”有了新傳承
記者 劉曉宇
紅磚深巷,曲徑通幽,石板、欄杆上雕刻着活靈活現的金魚圖案,錯落的幾處古民居通透開闊,沿巷開設的文創店、飲品店也不覺突兀……行走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的金魚巷裏,踩着石板路,體驗“老泉州”的生活日常,成為很多來泉州的遊客難忘的記憶。
眼下,在泉州這座千年古城中,像金魚巷一樣得到“修繕保護+活化利用”的古街巷不勝枚舉。泉州,正以“古城新生”的姿態再度登上世界舞台。
多元業態,激發參與活力
全長271米的袖珍小巷,如今卻鐫刻着泉州古城不同時期的歷史記憶:清朝進士故居直觀展示着閩南紅磚古厝的流光溢彩,人民電影院舊址讓人想起難忘的流金歲月……保留不同歷史階段的空間,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狀態,是金魚巷改造工程啓動時的核心要義。
作為泉州首個古城背街小巷“微改造”項目,金魚巷是近年來泉州古城保護“見人、見物、見生活”模式實踐的一個縮影。據介紹,金魚巷以“三留一活化”的基本原則組織實施了微改造工程,即留人、留形、留鄉愁,文化和業態保持活化。泉州古城保護協調發展辦公室項目建設組副組長林峯毅説,古城辦以收儲租賃、以修代租等方式整合私有房產資源,得以在金魚巷中植入新業態:咖啡文化學院及培訓基地、咖啡館孵化基地,引領咖啡業態向中高端發展,培訓更多咖啡人才温潤古城。
而像這樣活態保留完善、歷史文脈清晰的古城保護區,在泉州約有6.41平方公里。
不遠處,作為泉州古城保護區的核心區的中山路,騎樓歷經百年風雨,原汁原味保留下當年的閩南風、南洋風建築風格,清晰記錄了時代風貌。一直以“慢生活”“原生態”為文化深度遊標籤的泉州古城,正在通過引入多元的業態,保護並延續着古城可貴的煙火氣。
固態保護,僑鄉風情再現
57幢閩南官式大厝,12幢南洋風味番仔樓,11幢羅馬式、哥特式洋樓……漫步泉州晉江梧林,時光穿越其中。這座600多年的古村落,如同一個村落式的百年建築博物館,因清末以來發展的、以南洋為主的華僑集羣,這裏現存閩南華僑建築羣工藝精湛,有明清古厝、近現代哥特式和羅馬式洋樓、南洋番仔樓等136幢,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。
2017年,晉江市啓動梧林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,規劃用地1900畝,投資初步概算10億元,需徵收240幢房屋,涉及400户、海內外1.6萬多人。
“這裏都是我們的祖宅,政府整體的規劃改造不是‘把根拔掉’,而是讓我們祖輩的文化和精神更好地‘生根’。”原住民蔡馬追説。
為打消原住民的疑慮,聚焦項目涉遷羣眾關注的安置住房、公益教育等問題,政府部門經多次與華僑鄉賢、社區居民協商討論,另行徵收項目周邊地塊,配套建設400套閩南僑鄉風格的安置房和優質市級公辦實驗幼兒園,保留了家門口的“生活圈”。
“好女還須佳婿配”,北京青普旅遊文化便是梧林項目經過多方比選覓得的“佳婿”。“梧林青普團隊圍繞‘體驗’核心,意將梧林打造成一個閩南文化與華僑文化的活態體驗中心,從形、聲、聞、味、觸五感,構建‘活態閩南’慢生活場景。”晉江市梧林青普文旅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靜介紹。
在梧林,可以在1930年的老洋樓裏呷一口南洋下午茶;在僑批館中感受“情繫家園、心懷桑梓”的家國情懷時,周圍原住民烹煮薑母鴨的香氣撲鼻而來;百米開外的百畝紫色花海旁,富有僑鄉特色、原汁原味的文創集市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……一個“體驗式閩南僑文化度假目的地”正在成形。
文化助力,古城活韻生香
1月20日,位於泉州石獅的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館,這個古韻與現代相交織的藝術殿堂,由故宮博物院與世茂集團合作,探索國有博物館支持民營博物館健康發展的機制,並通過數字多媒體技術讓觀眾在互動中體驗陸上絲路之美。
在泉州,各種文化藝術活動閃耀刺桐古城。連續舉辦了四屆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。多項活動在古城開展,非遺演出的魅力令全世界驚歎。海藝節期間,古樸典雅的梨園古典劇院裏上演了精彩的梨園戲,國際南音大會唱吸引大批粉絲前來觀看,精彩的國際木偶展演讓人領略東西方木偶藝術碰撞的火花……
3年之內,兩場全國級春晚節目在泉州府文廟錄製,這讓府文廟管委會主任何振良激動不已:“泉州府文廟承載着燦爛的文明,挖掘闡釋文物資源優勢,讓文物‘活’起來,是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任務。”近年來,府文廟與泉州教育、文化等單位合作,開設國學講堂,定期邀請國內外國學大師前來開講;每年舉辦祭孔典禮,讓泉州中小學生參與進來,提升傳統文化對泉州教育的影響力。這座千年文廟,再度煥發新活力。
如今,泉州這座“古早味”的古城,正散發時尚和藝術的現代氣息,吸引八方來客前來品味古城。“古城保護一般有3種模式:1.0版是拆了重建;2.0版是留下房子、遷走原來的居民;3.0版是‘活態保護’,要做到‘留人、留形、留神韻,見人、見物、見生活’。”福建泉州市委書記康濤説。

(1)凡本網註明“來源:晉江新聞網或晉江經濟報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晉江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應在授權 範圍內使用,並註明“來源:晉江新聞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(2)凡本網註明“來源:×××(非晉江新聞網或晉江經濟報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 信息,繁榮發展互聯網行業,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 用,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“來源”,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來源:晉江新聞網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 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繫。
(3)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,請在兩週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繫。電話:0595-85088286。